跳到主要內容

「政策、記憶與物質經驗:林介文與美援時代」展覽

       「集體拆毛衣是五十年前在臺灣織布民族的部落裡發生的一場創作革命,會編織的婦女將美國毛衣上的毛線拆下來再重新編織,那個時代物資缺乏,當婦女們看到教會發放的配給毛衣時,他們驚喜興奮地將毛衣的毛線拆下來,慢慢地收集線球,然後再編織成自己熟悉的被毯。」--- 林介文,<解構與重織> 自11月23日起,近史所將於檔案館一樓大廳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美援時代特展,透過藝術家林介文的雕塑作品,將原住民的部落經驗,轉化成日常的物質記憶,主要展品包括「紅恐龍」、「綠恐龍」、「山地媽媽」及「曬布檔案」四件。檔案館並配合展出館藏美援檔案多件。 出生於花蓮紅葉部落的當代藝術家林介文,擅長以軟性雕塑、地景等多元複合媒材創作,探討女性、族群、環境與社會等議題。原住民女性生命的網,如同她身為太魯閣族女性的身分,以編織為題材發展出一系列大型軟雕塑創作,除了重編太魯閣族女性的家族記憶,無形中也反映出1970年代臺灣原住民部落社會在國際政治「美援」的影響下所延伸出的一場創作革命。 基於此一國際政治背景,檔案館特地檢選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經濟援助小組、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等機構的文書與會議紀錄,配合展出。雖是硬梆梆的公文書,但字裡行間可窺見早年國府對手工藝及紡織業的看法、對於漢人及原住民的政策,乃至女性在反攻復國框架下應扮演的角色等等,頗能反應當時那個時代,值得後人深思玩味。 「林介文與美援時代」展覽以本館美援檔案及當代藝術家創作為展覽元素,構成個人與國家的對話場域,美援檔案與藝術創作亦如同經緯線般地編織出1950至1970年代的臺灣原住民部落生活樣貌,更呈現出國家政策、個人認同與物質文化之間複雜錯綜的權力關係。

展期:2022年11月23日至12月23日
開放時間:每週一至週五9時30分至16時30分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展覽摺頁
開幕茶會新聞報導 (另開視窗)
Policy, Memory and Material Experiences: Labay Eyong and U.S. Aid to Taiwan

圖一:「政策、記憶與物質經驗:林介文與美援時代」展覽實景照/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馬騰 攝
圖一:「政策、記憶與物質經驗:林介文與美援時代」展覽實景照/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馬騰 攝

圖二:紅恐龍/2019/雕塑/複合媒材/270x250x200 cm/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攝
圖二:紅恐龍/2019/雕塑/複合媒材/270x250x200 cm/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攝

圖三:織布技術傳習所緣由書(1951年7月29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中央信託局代辦美援物資小組配售棉紗案(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1-02-078,頁335-336。
圖三:織布技術傳習所緣由書(1951年7月29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中央信託局代辦美援物資小組配售棉紗案(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1-02-078,頁338-339。

圖四:函請轉電中信局自十月份起按月酌准大同習藝所標購棉紗(1952年10月14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中央信託局代辦美援物資小組配售棉紗案(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1-02-078,頁324。
圖四:函請轉電中信局自十月份起按月酌准大同習藝所標購棉紗(1952年10月14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中央信託局代辦美援物資小組配售棉紗案(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1-02-078,頁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