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報代月代日

韻目代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電報紀日方法。清政府開通電報之初,因為發送電報非常昂貴,按字論價,「字字是金」,所以節約用字就非常重要。為此發明了一種新的紀日辦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韻目代替日期。

依據下表(二),三十日,按規定該用「陷」,但是於軍隊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卅就是三十)字代替;又西曆三十一日沒有韻目可用,通常都用「世」或「引」字來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寫,「引」字則像31阿拉伯數字。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也是以此命名的,如:「馬」代表二十一日,馬日事變是發生在(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文夕大火發生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夜;艷電則是(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電報。(中文版Wikipedia)

例:“銑電”即指16日之電報,“申元電”為9月13日電報。

我們閱讀檔案與史料時,遇見電報代月代日,都要依照此表,換算成月日。

補充資料

  中國電報:

    中國首條出現電報線路是1871年,由英國、俄國及丹麥敷設,從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由於清政府的反對,電纜被禁止在上海登陸。後來丹麥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並在6月3日起開始收發電報。至於首條自主敷設的線路,是由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所建,1877年10月完工,連接台南及高雄。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間架設電報線路,用作軍事通訊。1880年,李鴻章奏准開辦電報總局,由盛宣懷任總辦。並在1881年12月開通天津至上海的電報服務。188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敷設了福州至台灣的海底電纜,是中國首條海底電纜。

為了傳達漢字,電報部門準備由4位數字或3位羅馬字構成的代碼,即中文電碼,採用發送前將漢字改寫成電碼發出,收電報後再將電碼改寫成漢字的方法。(維基百科)

電報文字須力求簡明,簡則可以省錢,明則使人易知。電稿擬好,即翻電碼,但收報人之門牌號碼及電文內之各種數目字,均得以阿拉伯數字書寫,惟須在其前後書一括弧,以免與電碼混淆。至於洋文電報,則以羅馬字行之,電文內之各種數目字,仍多以阿拉伯字書寫。韻目是中國傳統音韻學中概念,要學寫詩詞,首先要學韻書,知道怎麼押韻。從《韻目表》中挑選出來代替日期的韻目,總共有三十個,分別代表三十天。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接後是韻目上聲的十個,再來是韻目去聲的五個;後來使用西曆,又添上最後—個《韻目表》中沒有的「世」,代表三十一日,這樣用三十一個字分別代表三十一天。三十日,按規定該用「陷」,但是於軍隊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卅,拼音:sa ㄙㄚˋ,就是三十)字代替;又西曆三十一日沒有韻目可用,通常都用「世」或「引」字來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寫,「引」字則像31阿拉伯數字。根據上表,「東日」是初一;「馬」代表21日,馬日事變是發生在(1927年5月)21日;文夕大火發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艷電則是(1938年12月)29日的電報。(維基百科)

  蘇州碼:

    蘇州碼是一種暗地記數的標誌。比如在老北京的估衣鋪裏,經常被用做記住衣服價格底線的暗代碼。有首描述老北京估衣鋪的詩,其中一句道:「欲賣還看衣帶票」。就是說攤主,用暗碼記住衣服價格的底線。他們講究暗碼兒和行話,稱之“暗坎兒”,也叫做「筆」,什麼「老渾筆」、 「柳字筆」、 「桃字筆」、 「番字筆」,直到「杓字筆」,就是由一至十的數碼。估衣使用的這種「暗坎兒」實際就是「蘇州碼」(中國裁縫經常使用的一種計量衣服和鞋子大小的數碼,賣估衣使用的蘇州碼主要是作為價格高低的一種標誌), 票估衣鋪的衣服數量和品種繁多,但是幾乎從來明碼標價,所以,攤主為記住每件衣服的價格,且不至於被買家知道,而多賺些錢。衣服的領口或者褲腰標上這種蘇州碼。一般人即使看到,也不明白。當然,偶爾也有穿幫的時候,攤主就會馬上以暗碼價格,賣給買主,並示意其得了便宜快走,免得影響其他的生意。 蘇州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因為明代以後珠算術逐漸推廣,為區分算籌記數位數而採用的縱橫相間制已無實際意義,因而在需要用數碼記數時,除表示1、2、3的數碼仍兼用縱橫二式以防混淆外,其他數碼都單用南宋數碼的橫式,明程大位《算法統宗》稱之為「暗碼」。後來,終於演變成為流行了很長時間的商用暗碼,又稱蘇州碼。而到了清末學制改革設立了新式學堂,各地還有許多教會學校,大多採用新編譯的數學課本,於是現在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數碼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州字碼寫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資料提供: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