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為本次活動海報示意。
本次活動,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案與歷史研究」系列演講之一。主持人蘇聖雄檔案館主任首先開場,說明系列演講旨在推廣檔案利用,進一步促進政治、外交之研究。本次演講邀請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五十嵐隆幸研究員,分享介紹新書《反攻大陸與台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
本書原為日文《大陸反攻と台湾 : 中華民国による統一の構想と挫折》,2021年出版後備受日本學界矚目,榮獲日本大平正芳記念賞等4個獎項。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翻譯為中文,2025年刊行。本次演講活動,為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與臺大出版中心合辦。
圖二:左為五十嵐教授日文著作《大陸反攻と台湾 : 中華民国による統一の構想と挫折》;右為中文著作《反攻大陸與台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圖片來源/日本名古屋大学出版会、臺大出版中心
蘇聖雄主任說明,反攻大陸研究不是新議題,過去研究多止於1960年代,五十嵐教授認為該政策延續至1991年才結束。史料運用受惠於近年大量解密史料開放,尤其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蔣經國日記》於2020年2月開放閱覽,旋因疫情關閉,本專書成為第一批利用《蔣經國日記》的學術成果。
中外著作多從政治、外交史角度著眼,本書獨特點在五十嵐教授是職業軍人,故能從自軍事史切入,分析國軍當時內部思維,梳理70、80年代建軍備戰、情報機構實際運作、特種部隊的演練,還能提升到政治層次,在局勢結構上進行探討,證實反攻大陸是一直存在的。
本次演講與談人邀請到本院吳玉山院士。吳院士為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創所所長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合聘教授。專長政治社會學、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國關、歷史與國關等諸多領域,聲望卓著,譽重士林。歷史學活動邀請吳院士與談,期能激發歷史與國關的交流,豐富思考。
蘇聖雄主任開場後,五十嵐隆幸教授開始其演講,首先感謝近史所和蘇主任策劃,尤其邀請國際知名的吳玉山院士講評,是莫大的榮幸與喜悅。適逢中華民國軍人節,向為國家安全、為實現和平而奉獻人生的無名英雄致敬。
圖三:五十嵐隆幸教授專注懇切演講之留影。演講紀錄照/近史所檔案館 攝
偶然還是命運
五十嵐教授以「偶然還是命運」作開場:「今天九月三日,是中華民國的軍人節,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八十週年,不論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在慶祝,舉行活動,今天的演講亦其一。自己也在電視觀看大陸九三閱兵式。我是一個屬於戰敗國的現役軍人,今天在曾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演講,這是偶然還是命運?」
選擇研究「反攻大陸」不是偶然,日文版《大陸反攻と台湾》2022年得到「大平正芳記念賞」時,更明白這是命運的安排!因為這是日本重要獎項,然而大平曾是田中角榮內閣推動與中共建交的外務大臣,寫中華民國歷史的書,得到以其命名的獎,令人非常苦惱應如何發表得獎感言?苦思許久後直接面對:「因為台海情勢錯綜複雜,不能迴避,要勇敢面對;並將人生奉獻予東亞的和平與穩定,這是我的使命!」
五十嵐教授回想,對兩岸歷史有興趣是在2005年。該年中共製定《反分裂國家法》,這一年也成為他人生重大的轉捩點。在日本陸軍鷹式飛彈部隊任戰術官,負責國防事務。開始在防衛省語言學校學中文,至今仍記得,每天一邊聽溫家寶在全國聯大報告《反分裂國家法》的錄音,一邊跟著練發音,腦海中還浮現1990年代台海飛彈危機的情景。
後來在防衛省負責中國相關事務,當時日政府主要關心仍在朝鮮半島,對中國重視程度並不高。日、台間亦無正式外交關係,台灣常被視為「麻煩的鄰居」。但五十嵐教授對兩岸關係有興趣,主動接受成為與台灣對口單位非正式交流小組的成員,覺得有機會參與台灣的國防第一線,與軍方建立交流與互信,是非常幸運的人生經歷。因此,想把這些無名英雄間的交流歷史紀錄下來,留給未來的人民。這本書即是五十嵐教授寫下這一段歷史的初心。
在實務工作同時學習兩岸關係時,2012年日本內閣決議,將尖閣諸島國有化,引發中共強烈反彈。關係迅速惡化,有人說是建交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讓很多日人擔憂未來。當年適中共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故也有「中國威脅論」的討論。那時便認知到:將來東亞地區兩岸關係、中日關係會以安全問題更加緊密、更加複雜地交集一起。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中華民國最早伸出援手,讓日本民間對台灣更友好,但政府單位依隨過去避免正面提及;友好氛圍後,關係也未生改變,令人遺憾。
正名運動
五十嵐教授一直認為:想釐清東亞之未來,就需重視並正確理解被貼標籤的台灣。2013年報考碩士班時即選擇台灣為研究主題,很多人說: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代,研究台灣有何意義?這樣氛圍中,他開始了兩岸問題的研究。現在「台灣有事」是日本熱門的辭彙,但十年前幾乎沒人感興趣,他不禁問:不覺得驚訝嗎?
研究過程中五十嵐教授意識到,不論日本或整個國際社會(媒體)都不了解中華民國,對兩岸關係有刻板印象,簡化為中國想併吞台灣的單一敘事。日本媒體有時會將台灣人民簡單地分成獨立派和統一派。甚至許多外國人認為所有台灣人都想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2021年,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Philip Scot Davidson)說:中國可能六年內侵臺。加上安倍晉三首相公開表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台灣有事」一詞開始流行。次年習近平確定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越多人相信可能會動武。現今,中華民國仍然存在台灣,國際社會少有能以中華民國的角度理解這些問題台灣的特殊性。本書是自斷交以來,日本首度以中華民國為主體,從台灣視角,探討中國統一問題歷史脈絡的研究成果。五十嵐教授主張應重視台灣,故雖無邦交,在各研討會自己也自然說出「中華民國」,成為正名運動。
「反攻大陸」的研究
國際學者普遍認為:反攻大陸為蔣介石的口號,乃其正當化威權獨裁統治的說法。若林正丈、松田康博先生也各有說詞。研究生時,安全專家對五十嵐說:反攻大陸是魯莽行動,美國根本不會同意,不可能成功。但歷史研究,應看當時的人有沒有這麼想過?國軍將士平安退役雖幸運,但因最終反攻大陸沒有發動成功,就全盤否定;對流血流汗辛苦訓練、保衛家國和榮譽的軍人而言,則是不平之事。簡單的道理是,政府沒明確說什麼時候結束,只要「反攻大陸」目標還是軍隊任務,沒有政治決定,就不會解除,更不可能自然消失。釐清疑問最基本的方法是看中華民國的《國防報告書》,書中寫明與美國斷交的1979年,中華民國戰略即改為守勢防衛。奇怪的是,國史館與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纂的《臺灣全志》,戰略轉變時間不同,由攻勢防衛轉為攻守一體在1979年,轉為守勢則在1991年。
2014年五十嵐教授考上碩士班,想正式研究反攻大陸,但需要的或機密的檔案均未開放,題目便鎖定在中華民國戰略的演變。開始讀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臺美外交檔案、國防年鑑等種種史料:走訪未開放的軍校及軍史館,與現役或退役軍人訪談。驚訝的發現,多數現役軍人竟不知中華民國戰略轉變內容,或蔣經國時代攻守一體的戰略。五十嵐教授最終完成碩士論文〈台湾の『大陸光復』構想と軍事戦略の転換(1965-1991)〉。
碩士論文之後,五十嵐教授進行博士論文的研究,在各檔案館、機構閱覽檔案、文獻外,完成頗受益於國史館網路開放檔案。又幸運遇《蔣經國日記》開放,下定決心赴美,以便將日記納入論文(一去很驚訝,一開始竟無任何讀者閱覽,因疫情關閉,還成為當時最後閱覽者),幸運地以此擴充博士論文。
新書大要
五十嵐教授接著介紹這本新書,台海危機是當今東亞國際政治的重要焦點,新書重點第一點,以全新歷史視角,從中華民國立場出發,深入探討「統一中國」國家目標與「反攻大陸」軍事戰略之間的關係。提出具說服力之獨特軍人理念見解:攻勢作戰、攻守一體、守勢作戰有其不同之分期,且「反攻大陸」任務至1991年方解除。
第二點,在兩個中國與美國的互動關係上,跳脫「冷戰」框架,分析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以「代表全中國的正統國家」,在現實如何逐步形成「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過程,得以完整說明臺灣海峽的對立結構之進程,彰顯出其臺灣研究視角的特殊意義。
圖四: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的演變圖說。圖片來源/主講者五十嵐隆幸教授簡報
(圖表所有權屬作者,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新書包括8個章節,內容包括:反攻大陸的起源及開展(1949-1957)、《蔣杜聯合公報》與反攻大陸(1957-1960)、從「進攻作戰」轉向「攻守一體」(1961-1969)、從蔣介石到蔣經國的權力轉移(1969-1972)、蔣介石的逝世與反攻大陸(1972-1978)、蔣經國就任總統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1978-1983)、大陸政策的重新定義與反攻大陸任務的解除(1984-1991)、位於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的選擇。結論首先指出,「中國統一」目標以及「反攻大陸」任務的關係,重新評估軍事戰略的演變。其次,從中華民國立場出發並超越「冷戰」框架,探討兩個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再者,台灣海峽的對立結構非「冷戰遺緒」或是「中華民國化」可完整說明,故提出新的視角,解析當前持續的「中國」分裂現狀、臺海兩岸的制度對峙,及日益受到關注的中美對立結構。並藉此視角,對當前東亞秩序提供新的理解。
圖五:吳玉山院士深刻提點侃侃與談。演講紀錄照/近史所檔案館 攝
五十嵐教授報告結束蘇聖雄主任接著邀請吳玉山院士與談。吳院士指出,中研院政治所「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群,非常重視兩岸關係,但1991年前的台灣威權歷史不碰觸。原因:一、意識型態:威權不適合研究。二、講究方法:歷史data不是現代科學方法可搜羅的,故無法進入模式。
然而,統獨爭議、認同問題,甚至兩岸關係,通通根植於四十年前的台灣,或更早。不了解歷史發展,如何根植現在呢?故研究國關實須研究歷史。
那麼威權且data難搜的歷史,又如何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一起研究呢?吳院士送出秘笈:
第一、穿越人文(歷史學)與社會科學(政治學)。穿越的憑藉是「理論」,讓概念在不同領域,均可維持一致性思考,不止穿越過去與現在,還能想像未來。第二、理論的關切重點是:歷史框架有什麼可以見知inform,以史為鑑看得更清楚。第三、最重要的是研究問題,方法設計很重要。
吳院士說明,歷史與國關理論的關切重點有二,一是在重大的歷史發展中現實主義(權力、物質)是否有足夠的解釋力,二是理念是否可能凌駕現實考慮。《反攻大陸與臺灣》所處理的也是這個問題。
本書認為反攻大陸終止的時間(1991年)比一般所認定的遲很多,顯示反攻大陸的大戰略及其背後的推動原因是很執著與持久的。那麼,造成此一重大戰略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是現實主義的(包括國際現實與國內統治合法性)?還是理念的變化?並且聯繫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反攻大陸的戰略與其上位的政略「統一中國」之間的關係為何,是否政略的改變帶來了戰略的改變?
反攻大陸的大戰略存續時間甚長,代表其背後的驅動因素抗拒了在此一期間中劇烈變動的現實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現實主義無法對此一大戰略的變化提供充分的解釋,從而提高了理念因素的重要性。「反攻大陸」的戰略與「統一中國」的政略甚至國家認同的轉變發生的時間接近,顯示了戰略與政略(認同)之間的關聯性,這又突出理念的重要性。本書從這個脈絡來看,從具體的細節,呈現反攻大陸的現實與信念的交織,可說是「歷史與國關」核心議題上的力作。
吳院士進一步說明,若將現實主義與信念延伸討論,實可以將「反攻大陸」與當今「台灣獨立」議題做比較。吳院士以兩張投影片做比較:
反攻大陸
◎ 在本書中描述了「反攻大陸」論述的興衰,將其視為中華民國的一個頑固的信念。
◎ 無論在何等外在壓力之下,也頑強地堅持;可以做出妥協,但不改變其核心的內涵,而等待有利時機。
◎ 其實際施行必然引起兩岸間的戰爭,而為主張維持現狀的美國所極力壓制。
◎ 本書未多著墨者,為反攻大陸、統一中國對於國民黨之統治合法性有其功效,用以說服群眾與菁英,而為虔信者所真心擁抱。
台灣獨立
◎ 台灣獨立建國也是一個頑固的信念。
◎ 對於信仰者而言,無論在何等外在壓力之下,也頑強地堅持;可以做出妥協,但不改變其核心的內涵,而只是等待有利時機。
◎ 其實際施行必然引起兩岸間的戰爭,而為主張維持現狀的美國所極力壓制。
◎ 宣揚臺灣民族主義,在以認同作為政治競爭主軸的臺灣,具有凝聚支持者的重大功效,並非只是「假議題」。
透過「台灣獨立」更可理解當年的「反攻大陸」,這是「以今鑑昔」(Mirror of the Present)。
與談末尾,吳院士浪漫地借用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改寫為:
Idea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信念不死,只會消逝。
圖六:會後合影(由左至右):本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蘇聖雄、主講者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研究員五十嵐隆幸、與談人本院院士吳玉山、本所研究員兼所長雷祥麟。演講紀錄照/近史所檔案館 攝
番外篇
五十嵐教授臺灣友人總要問他:有沒有喝過珍珠奶茶?
五十嵐教授的回答是:有喝過,而且我只會喝「五十嵐」唷!
由此看到「忠誠度」不只表現在職業(軍人)上,還有姓氏、品牌上。
回答當下,臉上還帶著特別的微笑。
圖七:演講會場盛況座無虛席。演講紀錄照/近史所檔案館 攝
文/近史所檔案館 蔡淑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