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個人、團體捐贈資料

個人檔案的分類與政府檔案以組織為分類方式有別,由於人物資料產生於個人生命中各階段的各項活動,所含資料的載體與文件性質之多樣往往超過官方檔案,故在分類排序時必須同時考慮多項因素:

  1. 資料的媒材類型;
  2. 個人生平傳記的時序;
  3. 資料的主題;
  4. 文件類型。
  • 第一項、資料的媒材類型:個人檔案的載體可分為紙質、照片、多媒體與器物。朱家驊檔案屬量大質精,但可惜的是只有極為少數的照片,其餘皆為紙質檔案。王世杰檔案則除紙質外,另有照片270餘張。錢思亮檔案與王世杰檔案相同,檔案載體皆含有照片與紙質部分。吳大猷檔案最為完整,含括了紙質、照片、器物與多媒體等四種載體。多元化的資料保留了多面向的個人與時代的紀錄,提供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更多素材。
  • 第二項、個人生平傳記的時序:以朱家驊先生檔案為例,朱先生位居要津,檔案的第1至11系列即是以其先後執掌的主要黨政職務為序,計有交通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參事室主任、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調查統計局局長、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研究院總幹事院長、考試院副院長、教育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總統府資政等,檔案內容即為各職位所遺之相關資料。
  • 第三項、資料的主題:以朱家驊先生檔案為例,第12至26系列是以檔案內容所關涉的事件為別,主要有學術文化、民意代表選舉、人事資料、邊疆、聯合國中國同志會、中德關係、中印關係、中韓關係、中日關係等。
  • 第四項、文件類型:在個人資料中的日記與函札是很重要的資料類型。如王世杰檔案中,最重要且有系統的資料當然為其手寫的日記。日記始自1933年5月,止於1979年9月,歷時47年,其中時有間斷,但在抗戰時期部分則相當完整。也因為其一生的志業,涵蓋了學術、政治與外交,曾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其日記記錄了許多所接觸的要人,所經歷的要事,為學術界,尤其是研究近代中國政治史與外交史的學者們所重視的珍貴史料。而函札不僅具備了史料、文物價值,而且在自然的筆情墨趣中,展現了個人的書法風格與藝術。例如在王世杰的檔案中有張大千的信函與手繪賀卡;在李國鼎檔案中有劉大中、蔣碩傑、吳健雄、施振榮等人的手札。為便於讀者查閱,整編者詳列出每一可辨識的寄件或收件人名。

檔案的徵集與整編

外交部門檔案

本所自1955年起陸續自外交部接收了清末至北洋政府時期之外交部門檔案,歷經多年的整理散檔、裝裱舊冊與分類編目,出版目錄彙編與外交史料彙編。近年又與外交部合作,將寄存的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檔案數位化並對外開放

經濟部門檔案

自1966年起,近史所陸續獲得歷任經濟部長的支持,將經濟部庋藏的自清末至民國的經濟舊檔移轉近史所整理研究。經濟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1949年前大陸時期的經濟部門檔案,二為戰後台灣時期的經濟部門檔案

館藏地圖

館藏的經濟檔案中含有數量可觀的各式地圖,極具經濟史、軍事史與地理行政沿革研究的參考價值。1991年完成整編,並出版目錄彙編。2004年與中研院計算中心合作執行地圖影像數位化,並建置檢索系統,提供讀者更便捷的利用

數位典藏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檔案影像數位化與建置完整的後設資料,提供讀者線上瀏覽與檢索,破除了時空的限制,檔案的利用較傳統更為便捷與多樣。館藏檢索系統所提供之目錄或影像,會隨個別檔案的整編與數位化進度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