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Germany's diplomatic missions in East Asia and the East Asia Division of the Foreign Office before World War II

刊登日期:2023年09月15日

二戰前德國外交部東亞局處和使領館組織沿革

張哲維 Che-Wei Chang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2017年當我第一次走進德國外交部政治檔案館時,面對浩瀚的檔案寶庫,像是身處迷宮一般,不知從何找起。在館員熱心服務下,我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史料,卻眼睜睜看著目錄中羅列的珍寶,一頁又一頁翻過。我隨即問道:「這些檔案是如何歸檔編排的?」她微笑著回答我說:「您要先知道外交部組織沿革,再了解戰後本館的搬遷史,那麼您就能成為我的同事。」她指著一整架書櫃的紙本目錄說,藏寶圖也像迷宮一樣。

         我花了一個下午,翻拍了二戰前關於東亞的檔案目錄。又花了數週的時間,詳細研讀數本德國外交部史,再比對目錄內容。這不僅讓我更容易從檔案目錄中找到需要的史料,更能從中思索未來研究的可能性。以下簡介二戰前德國外交部東亞局處和使領館組織沿革,希望能幫助有志使用該檔案館的讀者。

         二戰前外交部歷經了兩次重大的組織改造。第一次是舒勒改革。這算是一種組織專業化、體制共和化、去貴族化的組織重組。第二次是1936年5月的納粹政府黨國一體化改造。

         第一張圖呈現的是舒勒改革前的外交部組織結構。(參見圖1)此時的外交部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獨立部會。外交部直接隸屬於首相,僅任命國務秘書處理行政事務。第二張圖呈現的是舒勒改革後的組織結構。(參見圖2)從威瑪共和開始,外交部正式改由部長領導,成為實質意義上的獨立部會,然其名稱依然為外交事務辦公室,直到今日。從比較史的眼光來看,德國外交部的現代化過程雖不同於中國,但其時間點卻是相近的。從舒勒改革中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外交現代化的特徵: 第一、廢除派駐德意志各邦國的使節代表,正式統一德國的外交權。第二、領事和外交事務的合併象徵著宮廷外交的終結。第三、成立媒體宣傳分局和文化分局。這顯示出國家開始意識到大眾媒體對於政治動員的影響力。第三張圖則是納粹黨國一體化後的外交部組織結構。(參見圖3)


         第四張圖呈現的是外交部主管東亞事務局處的演變。(參見圖4)在舒勒改革以前,各國事務均由IA政治分局管轄,東亞事務由該分局下轄之亞洲、非洲和澳洲分處處理。在舒勒改革以後,將政治分局劃分為十個分局。其中北、東歐為第四分局、東亞為第七分局。1921年中德協議簽訂後,將原本的第四分局改為4a分局、第七分局改為4b分局。兩分局於1924年合併為第四分局,其中東亞事務為第四分局東亞分處管轄。1936年5月組織改造後,重新將所有對外事務分局合併為政治分局,由其中的第八東亞分處主管東亞事務。

         自1861年普魯士東亞遠征考察團起,德國曾在第五張圖中標示的地點設立過使領館。

         使領館間存在著隸屬關係。以第六張圖中的1936年為例: 黑色實線是實質管轄、而紅色虛線是名義上的管轄。九一八事變之後,長春、哈爾濱和奉天的(總)領事館實質上歸屬東京大使館管轄,但名義上依然隸屬南京大使館。1938年德國承認滿洲國後,才在新京(長春)派任公使,使之獨立於駐華使館。(參見圖5)

         主管東亞事務局處和使領館均留下大量的官方檔案,並以第七張圖中的目錄結構編排。(參見圖6)從中可以得知,其內容相當多元且豐富。所幸檔案大部分沒有遭受到二戰的,因而保留下來。過去受限於德國分裂,以至於檔案零散且難以取得。如今已重新整合開放,卻因語言隔閡使用者不多。因此這對史學研究來說,這是非常值得開發的史料寶庫。目錄可從線上檢索系統中查詢:https://politisches-archiv.diplo.de/invenio/login.xhtml (另開視窗)